水产百科

海蜇人工育苗

最近更新:2023-01-31

海蜇属根口水母目海蜇属的一年生的大型食用水母。育苗可分为全人工、半人工育苗和人工授精育苗三种。

亲本来源 半人工育苗和人工授精育苗亲本的主要来源是捕捞自然海区中性腺成熟的个体。时间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我国北部海区海蜇成熟产卵期早于南方。全人工育苗亲本是人工在室内条件下培育的。由碟状体培育到性成熟的亲本,在适温条件下约需要3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培养水温的控制随个体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半径5厘米以下为18~20℃,6~20厘米为20~23℃。20厘米以上为23~25℃。培养设备也是随着个体生长而更换。碟状体阶段可用圆玻璃缸,伞径3厘米以下的用水族箱,3厘米以上时用内壁贴瓷砖的水泥池。培养用的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捕自自然海域的亲本,捕捞时要小心,因海蜇没有外骨骼等的保护,容易损伤。挑选性成熟,活力强的海蜇作为亲本。在全人工培养亲本和蓄养捕捞海蜇时,都采用隔天彻底换水1次方法,保证海蜇对水质的要求。

产卵和附苗 性腺成熟的个体,在适温条件下,一般不需进行人工诱导能自行排放精卵。人工培养的海蜇产卵期可达30天以上。产卵量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加,半径30厘米的怀卵量在550万粒以上。海蜇受精卵经5~7小时的胚胎发育,变态为浮浪幼虫,浮浪幼虫浮游期1~4天左右。即浮浪幼虫出世15个小时左右开始变态附着成为早期螅状体,早期螅状体为4触手螅状体。同一批浮浪幼虫第1~2天附苗率高,后期附苗率低,苗的质量也差。为此,在浮浪幼虫出现后10小时投放附苗器。附苗器一般用无毒聚氯乙烯和聚乙烯薄片作成。投放时附苗片的平面应和水面平行。螅状体主要附着在附苗片的下表面。海蜇的产卵适温为25~21℃。

螅状体的培养和足囊繁殖 早期螅状体为4只触手,个体小,体宽和体长相近约为250~400微米,经一个星期的培养生长,发育为8触手,再经一周的培养变态为16触手的典型螅状体,到此螅状体的变态才算完成。早期螅状体的饵料以贝类的担轮幼虫或海蜇的浮浪幼虫为好,附苗后3天开始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海蜇采苗后,天气逐渐变冷水温下降,螅状体进入越冬阶段,一般越冬时螅状体能适应自然水温的变化,越冬期螅状体根据水温的变化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直到翌年春天水温上升,螅状体又开始生长发育,当水温上升11~12℃时螅状体出现裂节。

在螅状体培养中,饵料还是用丰年虫无节幼体。投饵情况是,水温10℃以上,每天投饵1次,5~10℃ 3天投1次,5℃以下每周投饵1次。每次投饵量以90%的螅状体摄食后体色变为微红为准。投饵量不可过多,因螅状体有杀死水中过剩饵料的特征,使大多残饵沉入水底,容易引起水质变坏。越冬前螅状体的培养用水,每半个月彻底换水1次,越冬时每月换1次。

螅状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能移动位置,移位时产生足囊,部分足囊能萌发为触手螅状体,该螅状体继而生长发育为典型螅状体,该螅状体具有其母体所有的生理特征。

横裂繁殖 浮浪幼虫附苗后,水温如在1个月内保持20℃以上时,螅状体将发育变态为横裂体,并横裂繁殖放散出碟状体。但海蜇采苗后,一般年份水温很快下降到20℃以下,为此螅状体在当年一般不发生横裂繁殖。越冬后当水温回升到11℃以上时,从螅状体前端开始出现一环一环的裂节,此时螅状体称为横裂体,而螅状体的触手被吸收。螅状体的前端先发育成碟状体的“雏形”,并出现悸动,“雏形”在悸动中脱离母体成为自由游动的碟状体。碟状体体形为“八放”状。横裂体阶段,每天早晚各投饵1次,投饵量根据横裂体色是否变为微红而增减。

碟状体培养 碟状体为海蜇水母体的开始阶段,碟状体的半部收缩为间断性,为此,碟状体大部分沉在水底,为了避免其过于集中和有利摄食,必须进行充气培养。碟状体经10天左右培养,半径从约2. 5毫米生长到5微米左右的稚蜇,其口腔部从短柱状发育成多叉状,半体由薄片状发育成略隆起,呈现为伞状。此时成为海蜇苗可以出池。稚蜇半径在5毫米时,半体胶质较薄,半部虽呈伞状,但弧度不大,充气时气泡进入伞下,可以自行逸出,当伞径达到8毫米左右时,半体胶质加厚,伞的弧度较厚,气泡进入伞下不易逸出,产生气泡病。所以半径约为5毫米时出苗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