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大鲵(娃娃鱼)

2023-03-07

大鲵又称鲵鱼,娃娃鱼,是一种珍贵稀有两栖类动物。

目录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分类与分布

大鲵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种大型两栖动物。是我国有尾两栖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我国大鲵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的上游支流段的山区溪河中,遍及17省市,以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及陕西、江西一带居多。

形态特征

大鲵(娃娃鱼)体呈平扁筒状。头大而宽扁。口端位,口裂宽大,下上颌均有坚硬而锐利的锯齿状小齿,呈弧形。吻端钝圆,有外鼻孔1对,在上颌正前部位,内部与口相通。眼较小,位于头部前端,无眼睑。头部背面、头顶及腹部均有成对的疣状物,分布较多。胸部两侧有纵裂的皮褶,称为颈褶,腹部两侧有较厚的皱裂,且杂有圆形头瘤。后腹部有泄殖孔。腹前部后侧各有1对附肢,肥厚而平扁,前肢略短,4指;后肢稍长,5趾;指(趾)端有光滑的爪。后肢外缘有膜质的皮褶,趾间有浅蹼。尾短,粗壮,为体长的1/3左右,侧扁,上下方有脂肪质鳍叶痕,末端钝圆。体表光滑无鳞,经常保持湿润,多皮脂腺,受到刺激后能分泌白色浆状粘液,气味似花椒,粘性较强,在水中呈透明状。体色多变,随生活环境而异,有暗黑、红棕、褐、黄、灰、浅棕、银白、金黄各色,间有美丽的花纹。

生活习性

大鲵(娃娃鱼)多生活于潮湿阴暗的河边石隙及冷水性小溪沟中,其中以冒水泉洞中为最多。大鲵性喜栖息在有洄流水的洞穴中,洞口稍比躯体大一点,洞内较平坦或有细沙,其大小空间以能使其躯体有回旋活动余地。在洞中栖息时,多头向洞外,以待捕食与防御敌害。

大鲵惧光,负趋光性较强,通常白天行动呆滞,夜间活动频繁,爬出洞外,寻找食物。冬天深居洞穴和深水中,较少活动,其栖息的洞穴具有定向性,一般不随意变更。通常4月份开始摄食,摄食洄游距离较短。

食性

大鲵(娃娃鱼)为肉食性两栖动物。在自然水域主要食鱼类、蛙类、蛇类、甲壳类以及各种水生动物,在缺食饥饿状态下,也会自相残食,弱肉强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摄食鸡、鸭、猪、牛、羊等各种畜禽内脏及蚯蚓等动物性饲料。其摄食方式为捕食,常采取突然袭击,将食物捕获,然后将食物吞下。

繁殖习性

大鲵(娃娃鱼)现仅能从其体重上判断是否已性成熟。在两湖地区,雌性成熟个体在450克以上,雄鱼略小。其繁殖季节为5~10月,春季卵巢大都处于Ⅳ期初。夏季6~8月为繁殖高峰期,但有的地方高峰期出现在夏末秋初阶段。雌、雄外观鉴别方法是:雄性泄殖孔略大,周围外突,并形成椭圆形隆起圆;雌性泄殖孔较小,周围内凹。雄性泄殖孔内周边分布一圈突出的乳白色小点;雌性没有。雄性泄殖孔周围皮下有两片黄色桔瓣状物,围合成椭圆形,孔外周桔瓣状肌肉隆起,繁殖季节内缘红肿;雌性没有这一特征。其卵子较大,直径在6~7毫米之间,呈椭圆形,桔黄色;吸水膨胀后,其外径可达1.6~1.7厘米。产卵水温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