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鳗鱼越冬

最近更新:2023-02-01

鳗鱼为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较小。最高温度可在38℃左右,最低1~2℃。水温超过38℃时鳗鱼就游向深水水域或钻进温度较低的泥中去,摄食量大大降低,极不正常;而水温低于5℃时,鳗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进入冬眠,处在基础代谢状态,不摄食。水温继续下降到低于1~2℃时鳗鱼就难以生存。我国主要养鳗地区江、浙一带,露天养殖,越冬期长达3~4个月。

培育健壮的鳗鱼 越冬前的1个月内,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矿物盐、脂肪等。定期投喂药物,如喃喃唑酮、土霉素、氯霉素等预防越冬期病的发生,增加其抗病能力。

提早并塘 一般在鳗鱼停食前1个月左右。但要根据气温和水温而定,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并塘后密度大,水温高,并塘时体力消耗和损伤容易感染和暴发疾病,传染率高,难以控制;过迟,并塘后水温很快下降。鳗鱼体质尚未恢复已经停食,而造成越冬鳗鱼的体质衰弱,在越冬阶段容易感染水霉和其他病菌等,来年开春,水温回升,很快暴发疾病而致死,影响来年的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所以并塘不宜过早或过迟。

囤塘池应选择深度较深或能加高排水口的档板来提高水位的池子,用30~50ppm漂白粉消毒,然后灌水。

按排好并塘计划,每亩囤塘数按鳗的规格大小而定。大规格放养1000~2000千克左右,小规格放养500~800千克左右,并塘操作要细心,防止鳗鱼擦伤而引起疾病,规格不需分得太细,尽量减少重复操作。歼捕起来的鳗鱼(种)在囤塘前,用20ppm的痢特灵溶液或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或用0.7~1%的食盐溶液浸泡30分钟,然后投放到已准备好的囤塘中。并塘后定期消毒,精心饲养管理。

越冬管理 池塘水位要保持在最高水位。精心培育水质,每亩用尿素或其他氮肥1~2千克,全池泼洒,培育适宜冬季生长的蓝、绿藻、培育好水质。越冬期不投饲,排泄量少,不存在排污。所以换水不宜过多,以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施药,预防疾病。冬季水温低,鳗鱼(种)密度高,往往产生隐性感染。传染面广,所以不表现病态,容易麻痹大意。除了并塘后到停食前投喂呋喃酮的药饵和0.2~1ppm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之外,在越冬期一般每月一次消毒防病。采取方法:10克以上的大规格的鳗鱼(种)用0.2ppm孔雀石绿或30ppm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10克以下的鳗种采用使池水成0.5ppm的亚甲基蓝溶液或5%的食盐溶液,亦可成30~5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池底铺草保温。先将稻草浸泡在水中发酵,待水显黄褐色后,把草捞出漂洗清浩,然后均匀地抛入池底淤泥较少的池中,覆盖底层保温。浸泡的目的是除去草内的疏松组织,以免在鳗池中迅速发酵而引起池子底层缺氧和污染。值班人员要勤巡塘,仔细观察鳗鱼的活动情况,记好值班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情况采取对策。

疾病防治

水霉病:鳗鱼头部,躯干体表,鳍条,鳃上附有海绵状的丝状物。病鳗往往单独游动或有气没力地躺在浅水处,特别是傍晚容易观察到。治疗方法:一般连续3次(间隔3天重复1次)用0.2ppm孔雀石绿。现用3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效果显著。

鳃肾炎:表现症状为鳗鱼肾脏、胆囊肿大。从胸部到肛门为止,出现凸陷、肋骨明显,肌肉僵硬,严重时胸鳍,臂鳍,肛门均充血,鳃瓣肿胀等症状。此病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法,而可采取食盐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成5‰的浓度,长期浸泡,能有效地抑制鳃肾炎的病情发展。待水温上升后,此病会自动消失。预防的另一措施是囤塘放养密度不宜过高。

赤鳍病:胸鳍、臀鳍均发赤、严重时,腹部体表亦充血,粘液增多。在越冬期间发生此病往往是前段时间体质不佳,有潜伏的病菌存在,当环境差、体质减弱时就可发生此病。治疗方法:用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2ppm,2天重复1次。

越冬期结束于来年春天,水温回升到12℃以上及时试投饲料,让鳗鱼提早开食,恢复体质,减少发病。投饲量应控制在半饱状态,避免暴食而造成消化不良或残饵引起水质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