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胭脂鱼养殖

2023-03-07

胭脂鱼属鲤形目、亚口鱼科,是我国特有的稀珍鱼类之一。它不仅有科学价值,而且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国际观赏鱼市场上的珍品。喜流水性生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个体大,生长快,性成熟年龄一般为6~7龄,性成熟时的体重一般为10~20千克,较适合大水面养殖。

仔幼鱼培育 刚孵出的仔鱼全长8.4~11.0毫米,在水温16~20℃时,只静卧3天,身体间歇性扭动,频率由慢到快逐渐过渡到在水底层作短程窜游,再间歇性向上层窜游进入半静卧期。5天以后的仔鱼已基本具备自由游泳能力。经2星期的内源性营养阶段,仅存少量卵黄,口由眼下位过渡到端位,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以及枝角类和挠足类的幼体。此时的仔鱼可用两种方式进行养殖,一种是室内的集约化养殖,仔鱼饲养于直径2米,水深20~25厘米的玻璃钢盆中,微流水培育,水交换量为每分钟5升,水温以16~20℃为宜,每盆可放1万尾,随着鱼体的长大,逐步稀疏密度。也可用微流水的水簇箱培育仔幼鱼,水箱体积为50~100升,水交换量为每分钟0.5升,每箱可饲养仔鱼300~400尾。若采用自来水养鱼,要用活性碳过滤后方能使用。集约化养殖的饵料主要从池塘和河流、水库中捞取,也可人工培养轮虫和浮游甲壳类。仔鱼开口摄食的头10天,一定要有充足的轮虫和小型角类及桡足类供给。10天后仔鱼全长可达19.5~23.4毫米,这时可用枝角类和桡足类投喂,或者将水蚯蚓剁成1毫米左右的碎段喂养。待幼鱼长至30毫米左右时,变成口下位,喜栖息于底层,此时以水蚯蚓喂养为主,投喂时将水蚯蚓剁成15毫米左右的碎断。以后逐渐过渡到用整条的水蚯蚓喂食。集约化养殖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便于观察、易于控制等优点。

另一种方式是池塘培育。鱼塘用水泥池较好,1亩左右,有良好的水源和进排水设施,无淤泥,水深80~100厘米,鱼池向阳,光照充足。鱼苗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以杀死野杂鱼、敌害生物和鱼的害生虫、病原菌等。生石灰清塘的用量为每亩100~150千克,漂白粉用量为每亩10~12千克,可带水清塘,水深30~50厘米。清塘后的第二天彻底清除淤泥。在鱼苗下塘前1周左右注水50~70厘米,立即在池的四角施少量的有机肥培养鱼苗的适口天然饵料。施肥的数量和种类可因地制宜,人粪尿、马粪、牛粪皆可,通常每亩施粪肥80~100千克。由于胭脂鱼是生活在流水中的鱼类,对溶氧的要求较高,鱼池过肥极易导致缺氧死亡。为弥补肥力的不足,投喂的轮虫和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可从其它天然水体中捞取或另外配备合适的鱼池专门用来培养天然饵料。鱼苗长至3厘米左右时改用水蚯蚓喂养。鱼苗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6~8万尾。每个池塘应放同批鱼苗。下塘时注意装鱼苗容器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差值不得超过2℃,温差过大,应调节容器中的水温,使其接近池水温度。用塑料袋充氧运输的鱼苗,要将塑料袋置于水中停留半小时以上再放苗。鱼苗饲养过程中分期向鱼池中注水以提高鱼苗生长率和成活率。一般每隔3~5天加水1次,注水时要防止敌害生物的带入。苗种培育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是巡塘,观察池鱼活动和水质变化情况。冬季将水位蓄到2米左右,只在天气晴暖时投喂少量的水蚯蚓。

成鱼养殖 成鱼池要求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最好能利用江河中的水源。面积3~5以亩为宜,水深2米左右。鱼种放养宜在春节前后进行,选择晴暖的天气投放。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每亩放养鱼种400~600尾,亦可搭配100~200尾花白鲢鱼种。饵料以水蚯蚓或陆生蚯蚓为主,以人工饵料为辅。投饵要做到定质、定位、定时、定量。经常巡视池塘,观察池鱼活动及摄食情况,勤换水,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更是如此,湖泊、水库养殖胭脂鱼,要求鱼种在20厘米以上,以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