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珠、蚌立体养殖

最近更新:2023-02-01

优化生产结构,实行鱼、珠、蚌立体养殖,以鱼带蚌,以蚌补鱼,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池塘选择 进行鱼、珠、蚌立体养殖的池塘,要求水源条件优越,灌排方便,水质清新,蓄水2.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能过厚,过厚易导致缺氧,不利于池底小河蚌埋栖生活。所以池底淤泥过多要挖去。一般泥深保持在6~10厘米为宜。

放养 每年3月下旬到5月上旬和10月份是做插片手术的好时期,这时选择体壮无病的蚌(2龄~3龄)在水质肥爽池中吊养7~10天,等河蚌适应吊养环境后,进行插片手术,做好记号,再吊到混养池中。一般每100米2吊养150只左右手术蚌。池塘条件好又有管养技术的可多吊养一些,每100米2可吊180~210只。吊养时间以3月下旬到5月中旬这段时间为好。过早,天气较冷,手术后的河蚌伤口愈合慢。过迟天气炎热,细菌大量繁殖,伤口易感染发炎,死亡率高,插片手术最佳时间选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手术成活率一般可达85%以上。

放养鱼种力求大规格,早投放,早适应环境,早开口吃食。一般在春节过后就要把鱼种放齐。投放鱼种规格,花白鲢在17厘米左右;草鱼种每尾在0.2~0.4千克之间;鳊鱼种放养分两种规格,每尾0.15~0.2千克鱼种每100平方米放15尾左右,每尾50克左右鱼种每100平方米放40尾左右;少放鲤鱼种,规格在50克/尾左右,鲤鱼规格大了对底层小蚌有危害。每公顷共放鱼种1.2万尾。其中草、鲤鱼占56%,花白鲢占37%,其他鱼占6%。

4月上旬,水温逐渐升高到20℃左右,开始孵化小蚌。小蚌孵出后,在孵化池中育到3~4厘米,才能放到池中培养,一般每公顷放小蚌1.5万只,经过一冬两夏饲养,规格难以达到8厘米以上,就不能做插片手术。如小蚌设在专门池中育到3~4厘米就放到池中,因体质弱小,适应能力差,成活率也低。

施肥投饵 根据不同的季节来调节次数和肥料种类。春末夏初,育珠蚌新陈代谢开始恢复和加强,这时宜施有机肥料来培育浮游生物。特别是4月上旬和5月上旬,是河蚌性成熟期,又是珍珠生长期,这时育珠蚌需要补充大量营养物质,要向池中增施有机肥料。一般每月2次,施量多少具体要视池塘水质肥瘦而增减。盛夏至初秋,气温高,是鱼蚌病流行期,这时应减少有机肥料用量,多施无机肥料。这样,既可避免施有机肥料在池中分解耗氧,也可以减少病菌带入池中。一般每公顷每次施尿素30千克,10天1次。在施无机肥的同时还要投喂一定量青草和少量饼类。秋天水温开始下降,是浮游生物繁殖盛期,也是育珠蚌和珍珠分泌生长最快的时期,这时,以有机肥料为主,间或施用无机肥,同时增大精饵料比重。每天每公顷喂饼75~120千克,施有机肥料每公顷1500~2250千克,每月2次。

日常管理 育珠蚌生长发育要求水质肥而不老,溶氧充足,饵料丰富。要求经常向池中冲入新水,6~10月份,每10天冲水1次,每次冲水1~2小时。引进的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6~9月份,水温较高,是鱼蚌生长期,也是疾病高发期。所以要做好这一时期鱼蚌病防治工作。从4月就开始疾病预防工作,每半月用1ppm浓度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1次。或每公顷用150~225千克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进行消毒。育珠蚌受气候、水温、水质、光照等理化因素影响,难免发病和死亡。所以,经常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育珠蚌在生长过程中,壳上附着泥藻,也要经常用刷子把附着物刷干净。珍珠光泽度与育珠蚌在吊养过程中所受光照度有关。为了提高珍珠光泽度,育珠蚌吊养深度要因季节而调节。春秋季,天气凉爽,水温适中,吊养深度为30厘米。夏冬季,气候酷热和寒冷,为了利于育珠蚌安全度夏越冬,吊养深度要调到1米左右。早春放养的一部分大规格鱼种,主要是0.1~0.2千克/尾鳊鱼种和一部分白鲢,到9、10月,个体达到了商品规格,可以用刺网捕起一部分鳊鱼、鲢鱼上市。使鱼池空间增大,相对密度减小,利于其他鱼类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立体养鱼相关技术

生态养鱼
青鱼与鲤鱼混养
鲢鱼与罗非鱼套养
革胡子鲶与罗非鱼混养
池塘鱼鳗混养
稻萍鱼模式
草牛鱼综合养殖
提高桑基鱼塘经济效益措施
池塘生态渔业模式
鱼种池流水快速育蚌
香蕉沟养鱼
农田排水沟养鱼
苇藕鱼综合种养
蟹鱼稻综合种养
鱼鸡猪果立体养殖
塌陷区水产开发
鱼、珠、蚌立体养殖
河沟鱼蟹混养
蟹鱼虾混养
莲鱼混养
鱼鸭混养
鱼禽蚌混养模式
猪鱼配套养殖
鱼粮轮作工程
鱼蚌混养
鱼蟹混养
鱼鳖混养
蟹蚌混养
鱼菜轮作
渔农牧轮作
鱼瓜轮作
鱼麦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