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种池流水快速育蚌

最近更新:2023-02-01

采用鱼种池流水快速育蚌技术,当年繁殖出的幼蚌经100天~120天的精心培育,绝大多数小蚌体长达到10~12厘米,而且体质强壮,内脏团丰满,外壳光洁,生长线明显,色泽鲜艳,完全符合手术蚌要求,还能与鱼种混养,充分利用水体。

鱼种池条件 宜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并且有水位落差。规格长方形为好,面积1~3亩,池底要有10~15厘米淤泥,新开挖的鱼池,先在池底铺垫10~12厘米淤泥。

池底整理 5月底或6月初,用农用手扶拖拉机将池底淤泥翻耕2次,泥土打细,杂草,螺蚌等有害生物被打死。然后整理成秧田形式。每畦宽1.6米,沟宽0.3米。池底四周离堤2米处取回沟,沟宽0.8米,深0.5米,排干余水,让其暴晒,彻底清除有害生物。放蚌前3天,灌水30厘米,泡松表层泥土,以利小蚌入池后能正常生长。

小蚌放养 6月上旬,当年繁殖的小蚌体长达到0.7~1.2厘米时,就可以移入流水鱼种池养殖。每亩放养6~8万只。操作要求细致。用手将小蚌均匀地播在水底畦块上,不能成堆,也不能空缺。因此时的小蚌活动能力很弱,成堆容易造成死亡,空缺处也不能自行填补,直接影响小蚌的成活与成长。同一鱼池可培育褶纹冠蚌和三角帆蚌,还可以培育不同规格的小蚌。必须注意,先入池规格大的小蚌放养在靠近出水口一侧的池底上,后入池规格小的小蚌放养在靠近进水口一侧的池底上,以利于规格小的小蚌能正常生长。

流水循环系统建立 小蚌培育池的水源要求从临近的鱼池内引进肥水,不能引用自然水域的清水。自然环境内的无毒生活废水除外。出水要求能自行流入其它鱼池或河流、湖泊等。如果不具备上述自流条件,就必须采用机械抽水的方法,人为造成流水循环系统。根据培育池的面积,选用合适的抽水机械。

鱼苗搭配 最后一批小蚌入池1星期后,即可放养鱼苗。品种以草鱼、团头鲂为主,少量搭配鲤鱼。每亩放养4~5厘米草鱼苗3000尾,3~4厘米团头鲂苗1000尾,2~3厘米鲤鱼100尾,严禁放养鲢鳙鱼苗,以免与小蚌争肥争饵。小蚌培育池适当套养部分鱼苗对小蚌的生长是有益的,草、鲂鱼能除掉池底杂草,鲤鱼能吞食大型浮游生物,鱼的粪便又能肥水,蚌鱼共生相得益彰。

管理 小蚌入池后,即可开通流水循环系统,进出水口均用筛网过滤,防止野杂鱼混入和鱼苗逃出。每天定时开机抽水或调节自流水量。定期在进水池或过水池施肥,投施生石灰。定期检测透明度和酸碱度。经常检查小蚌的成长情况。培育蚌的流水池水深要灵活掌握,初期宜浅,水深40~50厘米,流量每日800~1000立方米。透明度25~30厘米,酸碱度7~7.5,每升溶解氧4.5毫克以上。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少量多次。7至9月高温季节,水深应保持70~80厘米,流速加快,流量控制在每日1600~1800立方米。施肥以无机肥为主。通常1次施肥量为每立方水体施放尿素4.5克或碳酸铵9克,过磷酸钙9克。大约每隔7~10天左右施放1次。小蚌的生长吸收了水体中大量的碳钙;草、鲂鱼的鱼病防治需要消毒杀菌,调节酸碱度等,都需要定期在进水池或过水池内投放生石灰。一般初期和后期每半月一次,7~9月每10天1次。每次施用量是每立方水体用生石灰25克,并避免与施肥同时进行,要间隔3~5天。管理适当,每个月小蚌可增长2~2.5厘米,且外壳光洁,生长线明显,颜色呈浅黄色,兰绿色或浅棕红色,体质强壮。10月份气温渐凉,小蚌的生长及代谢相应减慢。本月池水深度保持60~70厘米,流量为每日1000~1200立方米。增施有机肥,小蚌仍能正常生长,一般每月长1.5厘米左右。管理得当,9月底就有60~75%小蚌达到8~10厘米,到10月底绝大多数小蚌达10~12厘米,完全达到手术蚌的要求。

鱼苗管理 小蚌培育池鱼苗的管理与常规鱼种池的管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不直接在流水池内施肥和施放生石灰,只向该池按常规投饵。管理得当,一般每亩鱼池可收获10~12厘米小蚌5.5~7.5万只。15~17厘米鱼种75~110千克。其效益是常规鱼池的5~7倍。

立体养鱼相关技术

生态养鱼
青鱼与鲤鱼混养
鲢鱼与罗非鱼套养
革胡子鲶与罗非鱼混养
池塘鱼鳗混养
稻萍鱼模式
草牛鱼综合养殖
提高桑基鱼塘经济效益措施
池塘生态渔业模式
鱼种池流水快速育蚌
香蕉沟养鱼
农田排水沟养鱼
苇藕鱼综合种养
蟹鱼稻综合种养
鱼鸡猪果立体养殖
塌陷区水产开发
鱼、珠、蚌立体养殖
河沟鱼蟹混养
蟹鱼虾混养
莲鱼混养
鱼鸭混养
鱼禽蚌混养模式
猪鱼配套养殖
鱼粮轮作工程
鱼蚌混养
鱼蟹混养
鱼鳖混养
蟹蚌混养
鱼菜轮作
渔农牧轮作
鱼瓜轮作
鱼麦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