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蓝圆鲹

最近更新:2023-01-29

蓝圆鲹 Decapterus maruadsi

俗称刺鲅。硬骨鱼纲、鲈形目、鲹科。系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体呈纺锤形,稍侧扁,最大体高在第1背鳍起点前,垂直向下至腹缘。头较小,吻端稍尖。口小,前位,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各有细齿1行。眼大,侧上位;眼间隔隆起,宽小于眼径。鳃孔大。尾柄细,长约为高的4倍左右。背鳍2个,稍分离。第1背鳍基底短,始于胸鳍基部稍后背上,由8根鳍棘组成,前部棘长;第2背鳍基底长,前缘有1棘,鳍条前部长,后部短,末端后方有1小鳍。胸鳍较大,呈镰刀状,尖端不达臀鳍起点。腹鳍短,位于胸鳍基部下方,有1棘。臀鳍与第2背鳍同形,基底稍短,前缘有1棘,起点前有2游离短棘,末端后方有1小鳍。尾鳍深叉形。体被小圆鳞。有侧线,在第2背鳍长鳍条基底处下方向下弯曲,后部平直,其平直部分被棱鳞。体背部蓝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骨后上方有1黑斑。背鳍、尾鳍灰黄色,第2背鳍前部顶端有1白斑。其他各鳍均灰白色。体长一般为12—27厘米。喜栖息于水深30—120米海区。游泳能力强,喜集群。当天气晴朗、潮流缓慢、并有东南风时,多结成密集的大群体,白天起群上浮时,海面呈灰黑色水块。大风时鱼群分散,雷雨天气鱼群下沉伏于海底。索饵期间夜晚有趋光性。幼鱼白天喜在阴影下活动。越冬场在东海外海和钓鱼岛以北水深80—150米水域。春季部分鱼群向西向北生殖洄游,分别进入近岸水深30—60米水域产卵,产卵后鱼群就近索饵,并向深水移动。秋季开始逐渐南移,返回越冬场。主要食物为甲壳类及鱼类幼体。1—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4—7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东海、南海数量多,渤海南部有分布,海洋岛以北很少见。常用围网渔具捕捞。肉味鲜美,可鲜食。多加工成咸干品,南方称池鱼。肉含组胺酸较高,存放时间过长会引发组胺酸分解,产生大量组织胺,食后会引起过敏性中毒,导致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但数小时左右可自愈。《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

蓝圆鲹(巴浪、鳀咕)     D.maruadsi(TemmincketSchlegel);AmberfishMackerelscad
背鳍Ⅷ,Ⅰ-30—33+1;臀鳍Ⅱ,Ⅰ-26—29+1;胸鳍20—23;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49—61+棱鳞32—38。鳃耙11—15+34—38。标本体长81—283mm,体长为体高3.9—4.6倍,为头长3.7—4.2倍。头长为吻长2.8—3.2倍,为眼径3.6—4.5倍。体纺锤形,稍侧扁。口小,前位,上颌骨后端伸达鼻孔与眼前缘间的下方。脂眼睑发达。肩带下角有一凹沟。第2背鳍与臀鳍后方各有一个小鳍。侧线前部广弧形,侧线直线部绝大部分为棱鳞,最高棱鳞大于眼径1/2。背部蓝灰色,腹部银白,为暖水性中上层海鱼,常密集成大群起浮,有趋弱光的习性,主要食物为浮游动物,为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朝鲜。

蓝圆鲹蓝圆鲹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