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绿鳍马面鲀

最近更新:2023-01-29

绿鳍马面鲀 Navodon septentrionalis;T.septentrionalis(Gunther);Drabfilefish

别名象皮鱼、剥皮鱼、面包鱼、橡皮鱼、猪鱼、孜孜鱼、烧烧鱼、剥皮郎、羊鱼等、马面鲀、皮匠鱼、皮子、扒皮鱼。硬骨鱼纲、鲀形目、革鲀科。系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背腹缘微凸出。头中大,侧视,呈三角形,吻端钝尖。口小,前位,平裂,唇发达。两颌等长或下颌微突。两颌齿呈楔形。眼中大,侧上位,靠近头后部;眼间隔略凸。鳃孔小,斜裂,位于眼下方。尾柄较粗,长约为高的2倍左右。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由2鳍棘组成,始于眼中部背上,第1棘粗大,两侧上部有1行倒刺,下部有倒棘2行;第2棘短小,有鳍膜与第1棘相连。第2背鳍基底长,起点与肛门相对,鳍条前部长,后部短。胸鳍短圆,侧位,稍偏下。两腹鳍退化,合成1短棘,不能活动。臀鳍起点稍后于第2背鳍起点,两鳍同形,末基相对。尾鳍截形,后缘微凸。体被细鳞,有绒毛状小刺。无侧线。体灰绿色,体侧有不规则暗斑。第1背鳍鳍膜部上部黄色,下部黑色,第2背鳍绿色。胸鳍和臀鳍绿色。尾鳍鳍条墨绿色,膜白色。体长一般为10—25厘米,北方个体大于南方。栖息于水深100米之内水域。喜集群,产卵和越冬期间鱼群密集。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明显,白天上浮,夜间下沉。性较迟钝,游泳能力弱,速度慢,不善跳跃,喜在藻类养殖筏区活动觅食。主要越冬场在济州岛至对马外海水域。春季大部分鱼群向西向北沿岸生殖洄游,其中部分鱼群游向海洋岛附近水域产卵,另一部分鱼群与其他继续北上的鱼群汇合进入烟威沿海、渤海莱州湾和辽东湾水域产卵,产卵后鱼群就近索饵。秋末各路鱼群经黄海中部外海陆续返回越冬场。向西南生殖洄游和东海中北部外海水域越冬鱼群产卵后,部分个体转向北洄游,游向黄海中南部水域索饵,少数个体还可达黄海北部。主要食物为浮游生物、小型底栖贝类。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6月。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黄海和东海数量较多。常用底拖网渔具捕捞。近岸筏区内常用提兜网诱捕。肉质较好,无刺,可鲜食,亦可加工烤鱼片和罐头食品。头、皮、内脏等均可制鱼粉。

背鳍Ⅱ,37—39;臀鳍34—36;胸鳍15—16;尾鳍12。体长为体高2.1—2.6倍,为头长3.2—3.5倍;头长为吻长1.2—1.4倍,为眼径3.7—5.7倍。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侧视三角形。吻尖突。口小,前位;颌齿门齿状。鳞细小,鳞面有许多杆状细棘,排成2—3行。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眼后缘上方,尾鳍圆形。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绿色,体具不规则暗色斑纹。体长可达280mm左右。为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m的海区,喜结群,杂食性。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在20万吨上下,主要渔场在东海钓鱼岛附近等。可鲜食或制成调味鱼片干等,经济价值高。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沿海均有产。

目录

简介

绿鳍马面鲀,生活在海水中,为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与南海均有产。在世界上,朝鲜、日本、非洲南部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绿鳍马面鲀体侧扁,体长一般250毫米,大者可达300毫米。其体长大于体高的 2倍。鳞细小,鳞面绒状。无侧线。口小,牙门齿状。鳃孔小,位于眼下方。第1背鳍2鳍棘,第2鳍棘强大,又行倒刺。腹鳍只1个,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体蓝灰色、鳍绿色,小鱼体上有暗斑。

绿鳍马面鲀绿鳍马面鲀

相关词条

绿鳍马面鲀的做法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