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银鲴

最近更新:2023-03-15

银鲴    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

又称为密鲴、银鲹、刀子、刁子。

鱼类 > 硬骨鱼纲 > 鲤形目 > 鲤科 > 鲴属 > 银鲴
体长而侧扁。无须。臀鳍无硬刺,分枝鳍条8—10根。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分枝鳍条7根。下咽齿3行,多为2、3、6—6、3、2或2、4、6—6、4、2。口下位,下颌前缘有锋利的角质。侧线鳞57—64。体长为体高的3.7—4.2倍。鳃盖膜后缘有桔黄色斑点。尾鳍上叶灰黑色。体长约200mm,体重150g。栖息于江河湖泊中下层,括食藻类,亦食水生无脊椎动物。2龄鱼性成熟,5—6月繁殖,流水中产粘性卵。数量较多,为产地的经济鱼类。广布于除青藏高原外的我国各地。

简介

银鲴银鲴

银鲴 又称为密鲴、银鲹、刁子,鲤科,属鲤形目、鲤科、鲴亚科、鲴属。湖南衡阳、邵阳等地早就有在池塘搭养银鲴的习惯,其产量可达总量的10%—20%。
银鲴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至黑龙江,南到广东均有分布,尤以两湖、四川一带为多。银鲴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头较小,呈梭扁形。眼小,位于头侧上位。口小,下位,口裂弧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38~45。鳞细小,银白色,鳃盖后缘有一黄色条斑。背鳍和尾鳍灰色,其它各鳍黄色。胸鳍不达腹鳍,前端有1硬棘;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后;尾鳍双叉形,上、下叶近相等;背、臀鳍各有1鳍棘。肛门近腹鳍,其前面有一不明显的腹鳍。侧线完全,侧线鳍53~64。
银鲴体长而侧扁;头小呈锤形;口小、下位,呈一横裂;上下颌具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体背部为灰黑色,腹部及体下侧为银白色。鳃盖有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背鳍Ⅲ-8,臀鳍Ⅱ9-10,叉尾型。侧线588-9/5-664,脊椎骨39-40,肋骨14-15对。体长为体高的39.2倍,为头长的4.39倍。咽喉齿3行:2.4.6/6.4.2;肠长为体长的4-5倍。

分布

是广布于江河、湖泊、水库中下层水域的小型经济鱼类。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极为广泛,除西部高原地区外,从海南岛至东北的各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都产此鱼,也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和越南。

生活习性

银鲴银鲴

银鲴对生活水域条件要求不很严格。生活水层在中、下层,一般不到水域上层活动。生存水温2~40℃,最适生活温度18~25℃。对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较强,少疾病,成活率较高。

银鲴适应性强,属厂温性鱼类,也主要分布于珠江、长江、黑龙江等水域,通常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化边缘,在池底或底泥中刮取食物。在自然条件下银鲴以腐屑底泥为主食,同时也摄食硅藻和固着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春、夏季以腐屑底泥为主食,兼食少量固着藻类,秋、冬季则完全以腐屑底泥为食。

年龄与生长

在天然水域中,1-2龄鱼平均体长13.3-15.7厘米,平均体重43.8-69.0克;3-4龄鱼平均体长18.1-9.4厘米,平均体重103.3-129.6克。银鲴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递,最大体重可达270克。银鲴的生长速度以第1龄增长较快,2龄以后,生长速度减慢,这与银鲴2龄开始性成熟有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1冬龄银鲴平均体长可达13.0-13.2厘米,平均体重34.5-39.5克,2冬龄平均体长14.7-14.9厘米,平均体重52.8-55.1克。

食性与生长

杂食性鱼类,以细小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及腐殖质为主。摄食方式在成鱼阶段为刮食。10毫米以下的鱼苗阶段主要摄食轮虫;10~18毫米阶段除食轮虫外,还兼食浮游植物及有机碎屑等;3厘米以上的个体与成鱼食性相同,开始用下颌刮取食物的刮食生活。银鲴虽为小型经济鱼类,但生长速度较快,尤其第一年生长更快。1~2龄鱼体长为13.3~15.7厘米,体重达55~67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鱼即可达到50克左右的商品规格。

繁殖习性

无论在天然水域还是在养殖池塘中,1冬龄均可性成熟。但人工养殖鱼不能自行产卵繁殖,需人工催产。其卵母细胞发育基本同步,一次性成熟,一次产卵。怀卵量随亲鱼个体大小而有较大差别,1~2冬龄鱼的怀卵量为1.5~3万粒。卵浮性,直径487~846微米。繁殖季节为每年的4~5月份,繁殖水温16~25℃,最适18~22℃。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