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鳜鱼

最近更新:2023-03-14

鳜鱼   S.chuatsiBasilewsky;Mandarinfish

鳜鱼又叫鳜、桂鱼、季花鱼、花鲫鱼、鳜豚、石桂鱼、季花、桂花鱼、胖鳜、老虎鱼、刺婆鱼、鳌花鱼等,古称“水底羊”。鳜鱼与石斑鱼同科,又被誉为 “淡水石斑”。鳜鱼分布于江河、湖泊和水库。

鳜鱼体侧扁,近卵圆形。头倾斜,背缘显著隆起。吻尖。下颌显著突出于上颌之前。上、下颌牙尖锐,两侧有发达犬牙。眼较小,头长为眼径之5.3—8.1倍。鳃耙常7。幽门盲囊100枚以上。鳞细小,颊下部被鳞。背鳍常12棘;臀鳍具3棘。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下缘有强棘;鳃盖骨后缘有2棘;间鳃盖骨下缘无锯齿。从吻部穿眼至背鳍下方有1褐色斜带,体侧有不规则斑块和斑纹,奇鳍上有斑点。鳜栖息于河流或湖泊中,常侧卧水底,夜出活动,性凶猛,以小鱼小虾等为食。2—3冬龄性成熟,5-7月分批产浮性卵,卵径1.2—1.4mm,怀卵量在4—9万粒间。肉质优美,为淡水名贵鱼类。除青藏高原外,全国皆有分布。沿长江几省,已有人工养殖。

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属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俗称鳜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鯚鱼。鳜鱼属的种类很多,如鳜鱼,大眼鳜,鲁氏鳜,斑鳜,波纹鳜,怀氏鳜等,是著名的肉食性凶猛鱼类。鳜鱼肉质好,有独特的口感,肉质细腻、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儿软疖;其胆可治骨鲠在喉;自古就有“海中梭,江中鲥,河中鳜”之说,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自古就被列为名贵鱼类之一,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简介

鳜鱼
鳜鱼为我国特产的淡水鱼,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鱼属。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是一种名贵鱼类,肉质结实,味道鲜美,刺少,是鱼中上品。

鳜鱼生长快,产量高,经济价值较大。其生殖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7月初,喜欢在平缓的流水中产卵,每次怀卵量在6-20多万粒之间,所产鱼卵为浮性卵,因其卵稍重于水,可保持在流动水层中,随波逐流,并继续其发育生长。现在,在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外,各地大江、河水系及湖泊中均产。

但主产于南方淡水湖中,尤以湖北产量居全国首位,且最著名。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所写《渔父》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词中西塞山位于湖北黄石市东郊。而风景优雅秀丽的鄂东黄州,亦是著名盛产鳜鱼的地方。

形态特征

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上下颌骨、黎骨上及口盖骨上均有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小齿状棘4~5个,后鳃盖骨后缘有1~2个扁平的大棘。全身披细小的圆鳞。背鳍较长,前部有11个硬棘。胸鳍圆形,腹鳍近腹部,尾鳍圆形。体色黄绿,腹部黄白。体侧具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褐色条纹。在背鳍的第6~7根棘的下方有一较宽的暗棕色垂直带纹。奇鳍上有暗棕色的斑点。

鳜鱼体延长,侧扁,自眼后至背鳍起点稍隆起。头尖长,口大,上下颌、犁骨及鄂骨均具绒毛状牙群。体披小圆。体灰褐带青黄色,呈不规则斑点和斑块。背鳍和圆形尾鳍具小斑点。

鳜鱼体肥肉厚,高而侧扁,口大,端位,口裂略倾斜,上颌骨延伸至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上、下颌前部的小齿扩大成犬齿状,眼上侧位,前鳃盖骨后缘具4~5枚棘,鳃盖骨后部有2个平扁的棘,圆鳞细小,背鳍长,前部为棘,后部为分枝软条,身体呈黄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两侧有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条纹和斑块。

生活习性

鳜鱼喜欢生活于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水体中,尤以生活于水草茂盛的河段,湖泊中居多。生活适温7~32℃,最适18~25℃,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当春天水温回升到7℃以上时开始摄食,摄食活动多在夜间进行,白天活动较少。

鳜鱼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泊、水库中,喜欢栖息于清洁、透明度较好、有微流水的环境中。常钻入洞穴石缝中或草丛内,夜间喜出来觅食,冬季潜入深水处。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食活饵料,常吞食超过自身长度的鲢鱼草鱼青鱼武昌鱼、鳊鱼、细鳞斜颌鲴等活鱼苗。在生长的不同阶段,其摄食对象有所不同。全长15厘米以下的鳜鱼喜食虾类及小型的鱼等,25厘米以上则喜食较大型鱼类鳊、鲤鱼等,也喜食扁而细长的餐条鱼。

鳜喜栖息在静水或微流水中生活,尤以水草繁茂的湖泊、河段较多,夏、秋季活动频繁,白天潜伏于泥穴中,夜间喜在水草丛中觅食。冬季低于7℃不太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春季水温回升后,逐渐移向浅水区觅食。在池塘饲养条件下,有在池底打洞作窝的习性,白天常数尾至十数尾潜伏在窝内,故拉网捕鱼时不易捕到。多在傍晚或早晨出窝边觅食。

食性

鳜鱼是典型的凶猛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小虾等,食性很大。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以小鱼、小虾为食,为袭击性的取食方式。鳜苗当卵黄囊 (yolksac) 消失,便转入主动捕食阶段。体长0.7cm的鳜苗能捕食体长0.35cm的其他鱼苗或同类相残。鳜体长20cm左右,主要摄食小鱼、小虾,体长21cm以上,则以鲤、鲫鱼为食,如体长31cm的鳜,能吞食体长15cm的鲫鱼。

在池养条件下,能否提供数量充足、大小适口的鱼苗,是养殖鳜成败的关键。

生长

鳜鱼的生长较快,在人工饲养和饲料充足的条件下,1冬龄以后的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性,2~3龄体长和体重处于生长旺盛期。4龄后,体长和体重生长速度均减慢。在自然水域,最大个体可达15千克以上。

鳜1龄体长17.5cm,体重119g。2龄体长23.6cm,体重300g。3龄体长32.8cm,体重812g。4龄体长42.5cm,体重1526g。4龄以上生长减慢。在天然水域捕获的最大个体达10kg。大眼鳜 (Sinipercakneri Carman) 个体较小,生长较慢。鳜在水质良好、饲料鱼充足的人工饲养 (artificial rearing) 条件下,比在天然水域 (natural waters) 中的生长速度快得多。刚孵出的鳜苗,体长只有0.4cm,经培育20d,体长可达2.5cm,体重0.5g; 再培育40d,体长12cm,体重50g; 再养100d,就可达到500g的商品鱼规格 (com mercial fish size)。

繁殖习性

鳜鱼性成熟较早,雄鱼1龄即可性成熟,成熟最小型个体15.6厘米,体重78克。雌鱼一般2龄性成熟,成熟最小型个体21厘米,体重250克。一般个体怀卵量为3万~20万粒。其自然繁殖季节为5月中旬至8月初,6~7月为产卵盛期,此季节亲鱼群集于产卵场,于平缓的流水中产卵。产卵活动多在夜间或天亮前进行,白天很少发现有产卵行为。卵为半浮性,内含油球,即在静水中下沉,在动水中漂浮。卵径为1.2~1.4毫米。在水温21~24℃条件下,卵受精到破膜仅需3天时间。

鳜鱼繁殖季节一般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雌鱼两年达性成熟,雄鱼一年可达性成熟。成熟的亲鱼在江河、湖泊、水库中都可自然繁殖,一般在下雨天或微流水环境中产卵,受精卵随水漂流孵化。

鳜鱼的繁殖季节 (breeding season) 以6~7月为产卵盛期。在江河、湖泊、水库都能产卵繁殖。产卵前,亲鱼群集产卵场 (spawning ground),一般在下雨天于微流水的浅滩或较浅处的水草丛中产卵,产卵多在夜间进行。鳜雄鱼1龄成熟,成熟最小个体长15.6cm,体重78g。雌鱼2龄成熟,成熟最小个体长21cm,体重250g。怀卵量 (fecundity) 随着亲鱼 (brood stock) 的体长、体重增长而增加。一般为3万~20万粒。卵为漂浮性,具油球,在流水中呈半漂浮状态。卵径 (egg diameter) 1.2~1.4mm,在水温21~24℃条件下,从受精到孵出约3d。

养殖现状

鳜鱼生性凶猛,终生以活鱼虾为食,历来被视为池塘养鱼的敌害,长期捕而不养。随着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从1985年起,各地先后探索出一套活饲料鱼配套、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鳜鱼已成为各地发展名贵鱼类养殖的主要对象。养殖的种类主要是翘嘴鳜。

生物学特征

1.1形态特征
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两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值得注意的是,鳜的12根背鳍刺、3根臀鳍刺和2根腹鳍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伤后肿痛甚烈,发热、畏寒,为淡水刺毒鱼类中刺痛最严重者之一。在捕捉和剖杀鳜鱼时,应特别小心。
1.2生活习性
鳜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此时的雌雄鱼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属凶猛性鱼类,主要以其它鱼类为食,1~2月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生殖期采食强度稍下降。鳜通常长至2冬龄,在东北须至3冬龄才达性成熟,亲鱼于5~7月集群于夜间,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产浮性卵,怀卵量为3~20万粒。
1.3翘嘴鳜和大眼鳜的区别
常见鳜有2种,外形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翘嘴鳜(S.chuatsi)的鳃耙为7,眼较小,头长为眼径的5.3~8.1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线鳞为110~142,颊下部有鳞,幽门垂为198~440个。而大眼鳜(S.kneri)的鳃耙为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4.7~5.1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侧线鳞为85~98,颊部不被鳞,幽门垂为74~98个。
翘嘴鳜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常见为2~2.5kg,最大个体重可达50kg;大眼鳜生长缓慢,个体较小,最大个体仅能长至2kg[1]。

人工繁殖以及苗种培育

2.1 人工繁殖
2.1.1 亲鱼的强化培育
亲鱼培育性成熟的亲鱼须经过强化培育,培育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左右,重点放在秋季和春季。强化培育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充足的饵料鱼;二是要保证良好的水质,最好定期冲水,创造微流水的环境以保证亲鱼的良好发育。
特别应注意的是,在进行亲鱼培育前一定要确定好养殖对象,一般应选择翘嘴鳜亲鱼进行繁殖,以提高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
2.1.2亲鱼的选择
经过人工强化培育后,无病无伤的健壮个体均可做为人工繁殖用的亲鱼。雄鱼体重要求在1~2kg,雌鱼体重2~3kg[2]。
雌雄鳜鱼的区别为雄鱼下颌长,越过上颌很多,体色较鲜艳,斑纹清晰,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雌鱼下颌短与上颌差不多长。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特征为腹部卵巢轮廓明显,腹部柔软,生殖孔突出红肿,卵透明呈黄绿色。判断雄鱼是否成熟,主要是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即可证明性腺成熟良好。
2.1.3催产
催产亲鱼的雌、雄配比一般为1:1,人工授精可为2:1[3]。
目前在鳜鱼人工繁殖中使用的催产剂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鲤鲫鱼脑垂体(PG)等,各地在使用中配伍种类及剂量往往有所不同。一般两种催产剂混合使用,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效果不错。通常1kg雌鱼采用的配伍剂量分别为:LRH-A80μg加HCG200国际单位;HCG800国际单位加LRH-A20μg;LRH-A60μg加PG1mg。雄鱼按上述剂量减半。注射采用1次或2次注射,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或腹鳍基部无鳞区[2]。将注射催产剂的亲鱼放入产卵池中用50目筛绢网做成的网箱中,进行微流水刺激,使其在网箱中自然产卵授精,或采取人工授精。
2.1.4孵化
采用环道流水孵化。由于鳜鱼受精卵为无粘性的半浮性卵,且比家鱼卵大,所以流水孵化时流速要相应大些,防止卵的沉积,一般为每秒20~30cm。鱼卵孵化出膜的时间与水温密切相关,在环道流水孵化中,水温为24~28℃时约需28小时,30℃时约需24小时[3]。
2.2苗种培育
鳜鱼苗刚出膜时身体较弱,呈驼背弯曲状,身体大部分呈黑色,尾柄极短,白色透明,体长3~4mm,有一个大的卵黄囊。由于其身体细小,只能随水流在水中翻滚,约3天后卵黄囊消失,鱼苗由上下运动转为水平游动。此时其上、下颌已长出尖锐的牙齿,可追捕与其体长大小相似的家鱼苗,从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此后,进入鳜鱼苗种培育阶段。
2.2.1池塘培育
鱼苗池要彻底清整,每亩用生石灰150kg,消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清塘后放入1m深的新水,每平方米水面放鳜鱼苗200尾。根据鳜鱼苗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适口的饲料,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刚孵化出膜3~5天的鳜鱼苗,适宜吃同日龄的鳊、鲂鱼苗;6~8天的鳜鱼苗还可吃3~5日龄的四大家鱼苗;9~15日龄的鳜鱼苗可吃1cm长的饵料鱼。据生产经验,培育1尾3cm长的鳜鱼苗(夏花鱼种),前10天平均每天摄食各种鱼苗40尾,后10天平均摄食略小于自身规格的鱼苗15尾。如饵料鱼数量不足,则会导致鳜鱼苗自相残杀,因此,在培育鳜鱼苗的同时,也要开展饵料鱼苗的培育工作。在实际生产中,可灵活掌握投喂数量和种类,以满足鳜鱼苗的摄食为标准。
2.2.2微流水培育
鱼池微流水培育鳜鱼苗要求有较高的溶氧。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微流水小水泥池培育,也可利用家鱼人工繁殖中的产卵池、环道等设备,一般小池的面积以20m2左右为好,每平方米可放鳜鱼苗1000尾左右。要保证水质清新,有微流水,使水处于经常交换的状态。利用人工繁殖的环道培育鳜鱼苗,因水的交换量大,溶氧丰富,放养密度可加大至每立方米水体3~5万尾。因环道流水的水质清新无污染,操作管理方便,同时病害也少,所以用这种流水方式培育鱼苗的成活率较高。
2.2.3网箱培育
在水质较好的水体中,可设置网箱分级培育,可提高鳜鱼苗的成活率。一般为了操作方便,可采用三级网箱培育法:一级网箱目大为50目,规格为2m×1m×1m;二级网箱目大为0.2cm,规格为5m×1m×1m;三级网箱目大为0.5cm,规格为10m×1m×1m。网箱布均用锦纶或维纶网片,网箱框架采用浮架式装置。放养在一级网箱的鳜鱼苗密度为每箱1~1.5万尾;饲养15天左右,体长可达1.8cm左右,即可转入二级网箱培育,每箱可放养1000~2000尾;饲养7~10天,体长可达3cm左右,再转入三级网箱,每箱密度为500~1000尾。再培育15天后,即可成为10cm左右的鱼种了。网箱培育鳜鱼的关键是保持清洁的水质和足量适口的饲料鱼。

成鱼养殖技术

3.1湖泊养殖

放养鳜的湖泊要求水质清澈,水草茂盛。放养苗种个体一般大小为5mm,放养密度为10~46尾。鳜鱼苗种放流数量应根据小型鱼类的生产量确定;放养规格根据饵料鱼的数量来确定。鳜鱼终生以吃鱼为生,为了提高成活率,最好选择水深0.5~1.5m,水草生物量为1500g/m2左右的湖区[4]投放苗种。
3.2池塘养殖
3.2.1池塘条件
选择适宜池塘,面积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以3~5亩、淤泥较少或没有淤泥的新开池塘为宜,池底平坦,水深1.8~2m,放养前养殖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并配置增氧机。
3.2.2苗种投放
其品种宜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翘嘴鳜,一般在6月上中旬投放,放养规格为5~6cm,每亩放养量掌握在700~800尾,放养鳜鱼种规格要整齐,体表无伤、无寄生虫等病害,入池前用2%~3%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左右,进行鱼体消毒。
3.2.3饵料准备
鳜鱼以活饵为食,由于活饵料鱼自然资源供应不稳定,必须配置饵料鱼池。鳜鱼养殖池与饵料鱼池的面积配套比为1:2~3,饵料鱼培育池应与鳜鱼养殖池毗邻或相距不远,便于随需随取。饵料鱼池可采取不同密度饲养、分次起捕、逐步拉疏的养殖方法饲养饵料鱼,控制饵料鱼的体长为同期鳜鱼体长的一半左右,以便鳜鱼摄食。饵料鱼可用鲢、鳙、草、鲤、鲫等鱼的幼鱼或小型野杂鱼。
3.2.4饲养管理
鳜鱼喜清新水质,对水质和溶氧的要求很高,溶氧量需保持在5mg/L以上,若水中溶氧量降至2.3mg/L以下会出现浮头。七、八月是鳜鱼生长旺季,每天加注新水半小时可以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浮头,刺激鳜鱼觅食,并适时开启增氧机。鳜鱼最适生长水温为23~28℃,养殖前期及后期每7~10天投一次饵料鱼,七、八、九月每5~7天投一次饵料鱼[5],每次投饵量为鳜鱼总量的8%~10%,饵料鱼投喂密度应适量,密度过小,鳜鱼为追食饵料鱼会消耗过多体能,不利生长;密度过大,会增加池水中总耗氧量,易引起鳜鱼缺氧浮头。
3.3网箱养殖
3.3.1网箱设置
网箱规格一般为5m×5m×2.5m,入水深度1.8~2m,箱底离水底20~30cm。网箱四角用4根毛竹固定,四底角用石块沉好,以防被水流、风浪冲走。
3.3.2苗种放养
网箱养殖鳜鱼,品种宜选用大眼鳜或翘嘴鳜。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或用1%的聚维酮碘浸浴10~15分钟。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每平方米放规格为4~6cm的鳜鱼苗30~40尾[6]。
3.3.3饲料投喂
网箱养殖鳜鱼,饲料鱼可选用鲮鱼、鲢鱼、鳙鱼、鲫鱼等,其中以鲮鱼饲养效果最好,饲料系数低,鳜鱼摄食后生长速度快。饲料鱼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无病无伤,体长为鳜鱼体长的1/3~1/2,如规格不均,可用鱼筛筛去规格过大或过小的饲料鱼,消毒杀菌后投入箱内。由于网箱养殖密度大,每次投喂饲料鱼不宜过多。放养初期2~3天投喂一次,随着鳜鱼日渐长大,改为每天投喂一次,可选择在鳜鱼摄食最活跃的傍晚进行。每天投喂量为网箱中鳜鱼体重的5%~10%。
3.3.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各巡箱一次,网箱中饲料鱼不足时,及时补放;对于鳜鱼不能摄食的规格过大的饲料鱼,应及时捞出。定期清洗箱体附着物,以利于箱内外水体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有较高的溶氧,促进鳜鱼摄食生长。发现网箱破损,及时缝补,以防跑鱼。
鱼病易发季节,在网箱四角分别用漂白粉、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鳜鱼专用灭虫灵等药物交替挂篓、挂袋消毒。经3~4个月的养殖,部分鳜鱼达上市规格,应及时起捕上市,降低箱内密度,让小规格鳜鱼继续生长,提高养殖产量。

病害防治

对投喂饵料鱼要严格把关,用食盐等药液药浴,患病的饵料鱼不得投喂。鳜鱼常见病有细菌性烂鳃、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防治细菌性鱼病可用lppm漂白粉全池泼洒。寄生虫性鱼病用0.2~0.4ppm的灭虫灵全池泼洒治疗。若患寄生虫与细菌并发症,应在杀灭寄生虫后,选用杀菌药物泼洒。鳜鱼对敌百虫、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等药物十分敏感,应慎用[7]。

市场前景

在淡水养殖的高档鱼中,鳜鱼是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达到鳜鱼所达到的高峰。比如,曾经很火的鲟鱼、虹鳟鱼、斑点叉尾鱼回、淡水石斑、七星鲈鱼、多宝鱼等等。这些引进品种,在上市初期,价格都非常高,比如鲟鱼,上市之初,价格高达每500g300元以上,仅仅三年时间,价格急剧下滑到每500g24元,绝大多数养殖户严重亏损。相比较下,鳜市场虽然有波动,但是价格仍趋于稳定,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日益多元化,鳜市场需求量在逐渐稳步扩大,在高档淡水鱼品种中,鳜鱼的价格是其中变化比较小的品种。鳜鱼市场定位仍然是大众化的高档鱼品种。目前,鳜鱼养殖和消费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总的来说,鳜鱼的优势产品定位很难撼动,从近年来市场情况来分析,养殖鳜鱼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同时,需要提醒广大养殖户注意的是:和其它淡水鱼品种相比,鳜鱼的养殖周期比较长,养殖管理,尤其是饵料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目前在我国鳜鱼深加工能力不足,如果发展鳜鱼生产,定要掌握相关技术,尽量开拓鳜鱼销售渠道和深加工渠道,才能不断扩大鳜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曹克驹.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17~222.
[2] 黄为金.鳜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9):175~176
[3] 詹松文,顾树信,黄平.长江鳜鱼规模化繁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5):195~197
[4] 崔奕波,李钟杰.长江流域湖泊的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M].科学出版社,2005
[5] 施根荣.鳜鱼的池塘养殖技术.新农村[J].2006(11):17
[6] 李志成.鳜鱼规模化繁育及提高苗种成活率的技术[J].淡水渔业.2002(5):15~16.
[7] 黄琪琰.水产动物疾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相关词条

鳜鱼的养殖技术
鳜鱼的病害防治
鳜鱼的做法